溝通是有成本的,不想付?關係會如何?

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心情? 「算了,不講了,懶得吵。」 「講了也沒用,他一定會爆炸!」 「每次講完還不是我來收拾殘局。」 恭喜! 大家已經正式進入「逃避溝通成本的陷阱」! ▋ 什麼是「溝通成本」? 溝通,從來都不是免費的,你每講一句話,都在付出成本! 這個「成本」,包含: 時間成本:「講了半小時,對方還是沒聽懂。」 情緒成本:「我講了,他生氣了,還要我來收拾局面。」 心理成本:「不講,悶死;講了,他炸死。那我到底要不要講?」 所以,很多人選擇 「不講了,省麻煩。」 但 不講=問題解決了嗎? 你現在不說,這個「不舒服」只會累積,最後變成「一次性大爆炸」。 為什麼我們不溝通? 因為溝通會讓我們不舒服,我們都想逃避。 但現在不講,這個不舒服未來只會更大、更難處理! 我們用個案例來看看 ▋ 滑鼠事件 文琪的滑鼠壞了,想買個新的。 結果光希直接來一句:「滑鼠還可以用啊,你怎麼不把錢花在孩子、家庭上?」 ??????? 換滑鼠 → 變成家庭責任審判? 你是不是也常遇到這種「跳針式對話」? 這時候,文琪選擇不講話,吞下去! 因為他知道一開口,對方就會炸! 然後,這個「沒講出口的憤怒」就在心裡發酵…… 文琪開始想: 「我就只是想換滑鼠,為什麼變成我不顧家裡?」 「他根本不想聽我講話,我講什麼都會被批評。」 「算了,以後不要講了,免得吵架。」 結果呢? 這只是一次小事件,但積少成多,最後就變成冷漠的關係! 這,就是「逃避溝通成本」的代價! 為什麼文琪最後選擇閉嘴? 因為他無法承受「第一波攻擊」。 ▋ 什麼是「第一波攻擊」? 當我們嘗試溝通,對方的第一反應,可能不是理解,而是防禦! 來看看光希的「防禦模式」 文琪:「我只是想換滑鼠,這不應該跟家庭付出扯在一起吧?」 光希的第一反應可能是: 「你沒有不顧家裡嗎?」 「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