溝通是有成本的,不想付?關係會如何?
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心情?
「算了,不講了,懶得吵。」
「講了也沒用,他一定會爆炸!」
「每次講完還不是我來收拾殘局。」
恭喜!
大家已經正式進入「逃避溝通成本的陷阱」!
▋什麼是「溝通成本」?
溝通,從來都不是免費的,你每講一句話,都在付出成本!
這個「成本」,包含:
時間成本:「講了半小時,對方還是沒聽懂。」
情緒成本:「我講了,他生氣了,還要我來收拾局面。」
心理成本:「不講,悶死;講了,他炸死。那我到底要不要講?」
所以,很多人選擇 「不講了,省麻煩。」
但
不講=問題解決了嗎?
你現在不說,這個「不舒服」只會累積,最後變成「一次性大爆炸」。
為什麼我們不溝通?
因為溝通會讓我們不舒服,我們都想逃避。
但現在不講,這個不舒服未來只會更大、更難處理!
我們用個案例來看看
▋滑鼠事件
文琪的滑鼠壞了,想買個新的。
結果光希直接來一句:「滑鼠還可以用啊,你怎麼不把錢花在孩子、家庭上?」
???????
換滑鼠 → 變成家庭責任審判?
你是不是也常遇到這種「跳針式對話」?
這時候,文琪選擇不講話,吞下去!
因為他知道一開口,對方就會炸!
然後,這個「沒講出口的憤怒」就在心裡發酵……
文琪開始想:
「我就只是想換滑鼠,為什麼變成我不顧家裡?」
「他根本不想聽我講話,我講什麼都會被批評。」
「算了,以後不要講了,免得吵架。」
結果呢?
這只是一次小事件,但積少成多,最後就變成冷漠的關係!
這,就是「逃避溝通成本」的代價!
為什麼文琪最後選擇閉嘴?
因為他無法承受「第一波攻擊」。
▋什麼是「第一波攻擊」?
當我們嘗試溝通,對方的第一反應,可能不是理解,而是防禦!
來看看光希的「防禦模式」
文琪:「我只是想換滑鼠,這不應該跟家庭付出扯在一起吧?」
光希的第一反應可能是:
「你沒有不顧家裡嗎?」
「所以你是在怪我嗎?」
「你就是在亂花錢!」
這就是第一波攻擊!
如果一開始的溝通扛不住這一波攻擊,溝通就直接GG!
為什麼光希會出現「第一波攻擊」?
因為他的腦袋裡,第一時間跳出的是 「威脅感」。
文琪的「反駁」,對光希來說,可能是一種「質疑」,甚至讓他覺得自己「被否定」。
而當人感覺到「被威脅」,大腦就會啟動「戰、逃、僵」模式。
(這例子比較不會出現僵,我們先跳過。)
戰 = 反擊:「你才是錯的!」
逃 = 轉移話題:「懶得跟你講!」
光希選擇「戰」,文琪若無法挺過光希的第一波攻擊,那這場溝通就直接變成吵架,最後雙輸。
所以,真正關鍵是:
文琪能不能「挺過第一波攻擊」,不讓這場溝通直接死掉?
沉住氣,理解戰逃反應。
先挺過光希第一波攻擊帶來的不舒服,好好回應。才能順利開啟溝通。
▋3 個方法,幫助你挺過「第一波攻擊」
溝通的目的,不是打贏對方,而是讓對話繼續下去!
1. 陳述事實,別開砲
錯誤示範:「你每次都說我不為家庭付出,你又付出多少?」
正確示範:「我滑鼠接觸不良,工作很不方便,真的需要換個新的。」
避免 「你每次」「你總是」 這類誇張詞彙,
聚焦在「事情」,而不是「人」。
2. 讓對方感覺「被理解」
先站在對方的角度,再表達需求,對方比較容易接受。
「我知道你很在乎家裡,但這次的狀況是……」
「我們平常也會花錢在自己身上,但我們也都很在乎家裡、在乎孩子……」
這樣講,對方比較不會覺得「你在攻擊他」,而會覺得「你在和他一起思考問題」。
3. 先練習「小溝通」,降低大衝突
如果你平時都不講,等到問題嚴重到「非講不可」時,一次溝通成本會超級高!
逃避溝通,不會讓問題消失
還記得嗎?
不溝通 ≠ 沒問題。
這些「不說出口的怨氣」,
不會消失,只會在你的內心慢慢發酵,最後一次性爆炸。
「算了,不講了,懶得吵。」
「講了也沒用,他一定會爆炸!」
「每次講完還不是我來收拾殘局。」
恭喜!
大家已經正式進入「逃避溝通成本的陷阱」!
▋什麼是「溝通成本」?
溝通,從來都不是免費的,你每講一句話,都在付出成本!
這個「成本」,包含:
時間成本:「講了半小時,對方還是沒聽懂。」
情緒成本:「我講了,他生氣了,還要我來收拾局面。」
心理成本:「不講,悶死;講了,他炸死。那我到底要不要講?」
所以,很多人選擇 「不講了,省麻煩。」
但
不講=問題解決了嗎?
你現在不說,這個「不舒服」只會累積,最後變成「一次性大爆炸」。
為什麼我們不溝通?
因為溝通會讓我們不舒服,我們都想逃避。
但現在不講,這個不舒服未來只會更大、更難處理!
我們用個案例來看看
▋滑鼠事件
文琪的滑鼠壞了,想買個新的。
結果光希直接來一句:「滑鼠還可以用啊,你怎麼不把錢花在孩子、家庭上?」
???????
換滑鼠 → 變成家庭責任審判?
你是不是也常遇到這種「跳針式對話」?
這時候,文琪選擇不講話,吞下去!
因為他知道一開口,對方就會炸!
然後,這個「沒講出口的憤怒」就在心裡發酵……
文琪開始想:
「我就只是想換滑鼠,為什麼變成我不顧家裡?」
「他根本不想聽我講話,我講什麼都會被批評。」
「算了,以後不要講了,免得吵架。」
結果呢?
這只是一次小事件,但積少成多,最後就變成冷漠的關係!
這,就是「逃避溝通成本」的代價!
為什麼文琪最後選擇閉嘴?
因為他無法承受「第一波攻擊」。
▋什麼是「第一波攻擊」?
當我們嘗試溝通,對方的第一反應,可能不是理解,而是防禦!
來看看光希的「防禦模式」
文琪:「我只是想換滑鼠,這不應該跟家庭付出扯在一起吧?」
光希的第一反應可能是:
「你沒有不顧家裡嗎?」
「所以你是在怪我嗎?」
「你就是在亂花錢!」
這就是第一波攻擊!
如果一開始的溝通扛不住這一波攻擊,溝通就直接GG!
為什麼光希會出現「第一波攻擊」?
因為他的腦袋裡,第一時間跳出的是 「威脅感」。
文琪的「反駁」,對光希來說,可能是一種「質疑」,甚至讓他覺得自己「被否定」。
而當人感覺到「被威脅」,大腦就會啟動「戰、逃、僵」模式。
(這例子比較不會出現僵,我們先跳過。)
戰 = 反擊:「你才是錯的!」
逃 = 轉移話題:「懶得跟你講!」
光希選擇「戰」,文琪若無法挺過光希的第一波攻擊,那這場溝通就直接變成吵架,最後雙輸。
所以,真正關鍵是:
文琪能不能「挺過第一波攻擊」,不讓這場溝通直接死掉?
沉住氣,理解戰逃反應。
先挺過光希第一波攻擊帶來的不舒服,好好回應。才能順利開啟溝通。
▋3 個方法,幫助你挺過「第一波攻擊」
溝通的目的,不是打贏對方,而是讓對話繼續下去!
1. 陳述事實,別開砲
錯誤示範:「你每次都說我不為家庭付出,你又付出多少?」
正確示範:「我滑鼠接觸不良,工作很不方便,真的需要換個新的。」
避免 「你每次」「你總是」 這類誇張詞彙,
聚焦在「事情」,而不是「人」。
2. 讓對方感覺「被理解」
先站在對方的角度,再表達需求,對方比較容易接受。
「我知道你很在乎家裡,但這次的狀況是……」
「我們平常也會花錢在自己身上,但我們也都很在乎家裡、在乎孩子……」
這樣講,對方比較不會覺得「你在攻擊他」,而會覺得「你在和他一起思考問題」。
3. 先練習「小溝通」,降低大衝突
如果你平時都不講,等到問題嚴重到「非講不可」時,一次溝通成本會超級高!
逃避溝通,不會讓問題消失
還記得嗎?
不溝通 ≠ 沒問題。
這些「不說出口的怨氣」,
不會消失,只會在你的內心慢慢發酵,最後一次性爆炸。
延伸閱讀:
威脅下的戰鬥、逃跑、僵住反應
威脅下的戰鬥、逃跑、僵住反應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