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月, 2016的文章

孩子突然不想上學怎麼辦?心理師:「先來看看孩子擔心什麼?」

圖片
  「心理師、心理師,我們家的小美突然不想進教室了。明明早上出門吃早餐時都還好好的,一到校門口身體就開始僵硬了。僵在那裡不肯進校門。到底要怎麼辦 ? 」家長擔心的詢問我。 「心理師啊,我們班的阿強最近怪怪的,常常站在教室前面說什麼都不肯進去,奇怪的是有時候進去教室就好了。好像事情都沒發生過,下課跟同學也玩得很開心」導師摸不著頭緒的來找我。 偶爾我會在校園中遇到這種狀況,這些孩子的狀況多半有一些共通點 1. 大部分以國小三年級以前為主。 2. 師長們通常問不太出原因 ( 高年級之後多半可以明確說出一些理由 ) ,孩子可能不會說、不想說或不知道怎麼說。有時不進教室的理由常常變來變去,一下子某位老師太兇,一下子哪個同學欺負他。老師、家長替孩子解決第一個理由,孩子就咻 ~ 的一聲再蹦出下一個理由,然後依然不進教室。顯然一開始的理由並不是不進教室的核心問題。面對這種可能前一個禮拜或上學期還好好的,結果突然不進教室、也不說原因的孩子常常讓家長與老師非常頭痛。連想要幫助孩子都不知道從哪裡著手。 這時家長、輔導室與老師就需要一起合作扮演孩子的心靈偵探,去尋找所謂不進教室的蛛絲馬跡。如果孩子之前都可以進入教室學習,課堂適應狀況也良好,理論上突然不進教室一定有些其他原因,下面會提供一些找尋原因的方向,以及「不建議、不建議、不建議 (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) 」做的事情供家長參考。 尋找原因方向 : 1. 是不是在長假過後 ? 了解孩子突然不進教室是不是在放了一段很長的假期過後,例如 : 寒暑假、春假甚至是腸病毒停課過後。在這放假的過程當中,孩子在家裡都在幹嘛 ? 我曾經有個例子,一個小女孩在暑假過後突然斷斷續續的不想上學,詢問父母後才發現暑假全家去國外遊玩了一陣子。孩子懷念這段時光因此抗拒上學,有時候上課到一半想到國外的快樂,就會抗拒上學。內心冀盼如果不上學,就可以再次去旅遊。 2. 父母親的作息是否有改變 父母作息時間是不是有改變,或是家庭主婦開始外出工作,以至於原本可以接送小孩、送便當,變成直接到安親班或改由其他親戚接送。如果父母作息時間突然改變,敏感一點的孩子可能會覺得原本可以由父母接送的,現在不行了,有時候孩子沒有辦法明確表達這種失落感受,無法對父母訴說自己的失落,因此只能用本能的方式獲得原本屬於自己的關注...

網路成癮風傳媒投書

圖片
感謝風傳媒採用我的投書~只是我原本的標題比較含蓄一點!!! 請救救網路成癮的孩子!心理師建議,父母應自己先做到這3點

淺談網路成癮PART2~國高中演講心得整理

圖片
文 << 艾迪心理師 >> 「心理師 ~ 我覺得我家的孩子有網路成癮,我希望你可以透過諮商讓他變好 !!! 」常聽到家長這樣焦急得對我說。 「你的意思是透過諮商讓孩子都不使用網路嗎 ? 」我反問家長,說實話我還真不知道家長這時要的是什麼。 「也不是不使用啦 ~ 但是就是要少用一點網路」家長稍微整理一下思緒後回答。 以上的對話,我幾乎每個學期都會遇到。以前在學校的時候很常遇到家長提出類似的請求「希望透過諮商讓孩子不要太常使用網路」。但是所謂「太久」是多久 ? 大概就是媽媽覺得你久。 在幾次學校演講中,我常會詢問各位師長使用網路的狀況,答案是幾乎都天天使用、也認為自己離不開網路。在這種條件下你要你的孩子不要使用網路似乎說不太過去。大概跟父母帶著孩子去牛排館,自己吃牛排然後不准孩子吃一樣,你只要一轉頭,就會發現孩子在偷吃牛排。 學者柯慧貞研究發現國中生平均每日課業上網 1 小時、非課業上網 2 小時,也就是一天上網 ( 手機加電腦 )2~3 小時是學生的基本上網時間。在這種狀況下,我反倒認為下列幾點才是重點: 1. 安全上網 美國部落客 Coby Persin 做過實驗。他在網路上假扮自己只有十幾歲,隨機跟 12~14 歲的男女生聊天。經過三、四天的聊天後,幾乎都可以將對方約出去,甚至約到自己家中。 (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TOUSbQ-yI8 相關影片,已由 B.C. & Lowy 翻譯 ) 我們的孩子知不知道有危險 ? 當然知道,你不要以為他們是笨蛋。他們一定知道隨便跟網友出去會有危險,只是不認為自己會遇到而已。這聽起來像廢話,但顯示出一個真實狀況,孩子知道隨便交網友會有危險,但總是天真的以為自己不會遇到。 因此學校與父母需要重視,且時時與孩子討論網路使用安全。 2. 穩定控制時間與培養其他興趣 簡單的來講,如果你不讓孩子使用網路,那多出來的時間你要他幹嘛 ? 讀書 ??? 如果孩子真的這麼聽話,那父母親今天也不用那麼煩惱了。你要孩子不要上網都去讀書,基本上過年不發胖一樣困難 ( 突然摸著自己的肚子 !!!) 。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孩子不上網那他可以做什麼 ? 我們假設一般學生回家有三個小時自由活動時...

家長永遠都是可以幫助孩子最多的人

圖片
再厲害的心理師在處理孩子的問題都是需要家長配合。 家長永遠都是可以幫助孩子最多的人 ~

過去的嘲笑、現在的痛苦~淺談EMDR對憂鬱情緒的幫助

圖片
文 //<< 艾迪心理師 >> ( 以下為案例故事,非以單一實案例修改 ) 「我覺得我很醜、很爛 … 我是個差勁的人 …… 」小靜頭低低的說。 「你覺得你很醜、很爛」我被她第一句話震攝住了,緩緩的重覆一次她說的話,帶著點複雜的情緒。一方面是不可置信,另一方面我得重新評估一下眼前這個人的狀況。前段國立大學畢業、交換學生經驗、知名外商工作,長相神似短髮的張鈞甯、衣著時尚還帶點韓妝。這句話從對於外在條件這樣好的人口中說出來,真的很難讓人信服。 「我從很久以前就這樣覺得,我沒有跟家人講過,有些朋友卻因此認為我假掰,久了我也不太對人說了。我現在在外面都裝得很開心,回家只能關在房裡。連我媽都不知道。」她繼續平緩低沉的說著。 再偷瞄一次診斷,鬱症、輕度。心裡大概有一點點的底。「你覺得自己很醜、很爛,可是周遭的人都不相信,所以你也漸漸的不敢跟別人說這些心事了對不對 ? 」 「恩」她默默點頭。 「你有不錯的學歷、工作,長得也很漂亮,確實你對一般人說自己醜與爛,別人比較不容易相信,從外表看起來,你的衣服、化妝都有下過一些功夫,感覺你很努力要讓自己好一點。我相信你的這些煩惱是真的。」我接著說。 「我不覺得我漂亮,而且沒有辦法接受自己身材變胖,我不吃油炸的,不然就是要過水吃。」 「為了維持身材你真的付出不少。那有人說過你漂亮嗎 ? 之前有交過男朋友嗎 ? 」我得先確定一下她怎麼看待別人對她的看法。 「有人說過我漂亮,但是我自己覺得沒有。交過兩個男朋友,一下子就分手了 …… 都是我自己提的。我怕再一起久了,會被他們發現我其實不夠好,就先提分手」她沒有太多表情的回答。 「你擔心自己的不夠好被別人發現,所以就先拒絕的對方啊。我知道了,那工作方面呢 ? 覺得自己可以勝任嗎 ? 」我心想還是多蒐集一點資料再說。 「工作我還可以,薪水不錯,但是我覺得搞不好我去當 7-11 的店員或賣雞排還比較開心,感覺他們都沒有煩惱。」 「你真的覺得你去當 7-11 的店員或賣雞排會比較開心嗎 ? 」為了確認她的信念,我微笑的再問了一次。 「 … 或許我真的當了店員,會有其他不開心的事吧,還是我的工作好吧。那薪水太少了」她也笑了一下回答。 「 OK ,話說回來,你什麼時...

無法抗拒的誘惑~淺談網路成癮

圖片
  文<<艾迪心理師>> ( 以下例子與圖示皆為後製作品,利用真實例子進行修改與模糊化 )         「心理師 ~ 我覺得我家的孩子有網路成癮,我希望你可以透過諮商讓他變好 !!! 」我很常在學校聽到家長這樣的煩惱。孩子打電腦或玩手機的時間太久了,以至於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有網路成癮。其實到底精神醫學界認不認為有網路成癮也有不同說法,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(DSM-5) 僅僅是將網路遊戲成癮列為研究準則,而不是一個確定的疾病。或許將網路成癮改稱為網路沉迷,可以減少大家一聽到這名詞的壓力。         對於一般的學生來說使用網路的時間多半還是以家裡居多,其他時間不論在學校還是在補習班,能使用的時間有限。也因為多在家裡使用,家長對於孩子的網路成癮都看在眼裡,更加擔心。當我與孩子諮商時,常常問他們在家裡大部分時間全家人的作息,每每發現家人缺乏適度的連結。 「這是我母親節想要送給媽媽的禮物,媽媽最喜歡手機了」一年級的小明天真無邪一邊畫著畫,一邊對我說 ( 圖一 ) 。小明的畫顯示出家裡平時的樣貌,媽媽最喜歡玩手機了。父母或許平日下班真的很累,用用手機抒發一天的壓力無可厚非,不過我們可能還是得注意一下孩子的狀況,適時關心孩子在學校、家裡的心情跟情緒。孩子在家裡需要父母的關心與關懷,有了父母的良好陪伴才可能會有正常的依附關係。 「星期日爸爸都在玩電腦,媽媽在玩手機,我想要去公園踢球。」圖二是小美的故事,三年級上學期他跟我說想要去公園玩球,但是爸爸不想帶他去。四年級時,他就改口說喜歡玩手機,不喜歡出去了。這個故事讓我心裡有點難過,卻也在一次證實了網路成癮是連續性的過程。 因為缺乏家庭陪伴的過程所產生的成癮,與最近對於成癮看法的不同觀點類似 ( 參閱:你真的了解什麼是 " 上癮 " 嗎?科普頻道為你破解迷思   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7Y24jWf4MWY) 。缺乏與人健全的互動所以我們對其他事物上了癮,有了健全的關係,這些不良的上癮症就會舒緩。精神科醫...

無止盡的單人探戈~淺談EMDR對強迫症治療

圖片
文 //<< 艾迪心理師 >> ( 以下例子經過當事人同意,與適度修改、模糊以符合故事需求 ) 「把這鬧鐘帶進去,可以提醒你早點出來」奶奶沒好氣說。「這幾天你已經洗得夠久了…」 「我…我……我也想要早點出來」小琪低著頭小聲地說,說完後默默的把鬧鐘帶進浴室,讓鬧鐘提醒自己洗了多久的澡。 這天學校打給我,說有強迫症的學生要轉介。 我一到學校看見小琪低著頭坐在輔導室,右手邊的奶奶還在對他諄諄教誨,要他不要想太多,洗澡就不會洗這麼久。 「心理師 ~ 請你幫幫他,我只有這個孫女,他成績好又漂亮 … 但是 …… 」奶奶看到我像看到救星一樣站了起來。 「我們進去再說吧」我先領著奶奶進諮商室,心裡嘀咕「強迫症加上焦慮的家長…看來有點棘手。」同時也希望奶奶不要把希望都放在我身上,這也是種莫名的壓力啊 ~ 。 「我們家小琪已經有在看醫生吃藥了,但是洗澡還是洗很久,回家也一直在排鞋子,都不知道怎麼辦」他一邊流著眼淚,一邊把診斷報告拿給我。 「有名的醫生加上建議轉診心理師」我心裡想「找這位醫生代表家長有做過功課,一定是非常關心孩子的家庭。但想必孩子的壓力也會越大。」 「奶奶你放心,這是非常好的醫生,你一定要聽醫生的話準時服藥、回診,加上諮商一起來幫助孩子。他會好轉的,你不要把自己逼那麼緊」我先安撫奶奶的情緒,不然就算沒有強迫症,她和孩子也會被這緊張感壓垮,當然也包括我。 除了與孩子諮商外,我也不定期的與奶奶見面,盡量減低奶奶的焦慮。 簡單了解後,我請小琪單獨進諮商室。 「我…我… . 我每天洗一個小時的澡,我覺得很久…常被奶奶罵。」他怯生生的樣子想是剛做錯事情般。 第一次見到他時,就已經穩定就醫、服藥一陣子,但強迫性行為還是帶給他很大的影響。跟大多數強迫症患者類似,他在洗手、洗澡上花了大量時間,也因為上下學校要走直線,為了不讓同學發現他的怪異,每天都很晚到學校、很晚回家以避開人群。實際上影響了他很大的人際生活。 「奶奶每天這樣問我,我好緊張…」他說。 很多家人會擔心孩子的強迫行為,出於好意想要提醒,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。小琪後來跟我說,奶奶這樣天天詢問他,反而讓他更焦慮、洗更久。 其實強迫症的人常常因為別人的眼光而更焦慮,讓...

淺談地震災害救災人員易出現的心理困擾

圖片
文 << 吳立健 - 艾迪心理師 >> 這次台南的強震所造成的傷害,讓大家深感遺憾。這時不論一般民眾也好,相關心理工作者也好,紛紛捲起袖子,想要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,為我們的國家、土地盡一份心。但前進該區協助需要與政府救災單位有統一聯繫窗口,切勿三五好友想要貢獻心力,便自行前進災區,這樣反倒會令現場救災狀況更加複雜。 這裡想要提供兩個大家需要注意的地方,一個是所謂的「間接性創傷」,另一個是「負向記憶的擴張」。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 (DSM-5) 對於創傷後壓力症 (PTSD) 介紹準則 A 的第五項表示,因為工作需求一再經歷或大量暴露的令人不舒服的細節中,也會引起 PTSD 的反應。也就是說前進救災相關人員 ( 包含心理工作者 ) 仍需要多多注意自己內心的情緒反應,否則容易引起間接性創傷。 第二個是所謂「負向記憶的擴張」,根據美國心理治療師 Shapiro 的說法,一線的救災人員在奉獻出自己心力救災的同時,常會受到內疚與無能為力所摧殘。不論是在救災或是給予心理服務的時候,我們都希望可以竭盡所能的幫助他人。然而現實的環境有時會讓我們產生一種無能為力的挫敗感。因此救災者的心理症狀不是因為經歷事件而引發,而是無法救到更多人所產生的挫敗感。這種感受可能會與救災者或是心理工作者過去的類似記憶產生共鳴,引起相關的心理創傷。嚴重的話連帶會影響到救災者的心理健康。一線的救災人員需要多注意自己在救災的過程中所引起的身心反應,若有心理不適應處,應立即尋求心理協助。         最後希望目前還在受困的受災者可以獲救,協助救援的工作者也可以平安。 參考資料: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 (DSM-5) 讓往事隨風而逝 - 找回平靜、自信與安全感的心靈創傷療癒術 ( 吳禮敬譯 ) 註: PTSD 症狀 創傷再度體驗 : –反覆帶著痛苦地回憶到創傷事件 (instrusive), 包含影像、 思考或知覺 – 反覆痛苦地夢見創傷事件 – 彷彿創傷事件又再重演 ( 指行動及感受,如幻覺 / 錯覺或 瞬間經驗再現 -flashback ,不是否使用成癮物質 ) – 暴露在象徵或類似創傷事件的內外在情境...

消不去的記憶~淺談EMDR對小學生情緒適應的調解

圖片
文 //<< 艾迪心理師 >> ( 以下圖片皆為再製作品,相關人物細節皆經過大量修改符合故事需求 ) 「二年級時小明一些人在班上笑我 …… 他們不喜歡 我 …… 」小雅低著頭無表情著說著,隱約中我感受到他的難過與憤怒。 「發生這樣的事你一定很難過,可以多說一下發生什麼事嗎?讓我知道一下你的難過,了解一下怎麼幫你。」我一邊和小雅說話,一邊重翻了一下之前紀錄,確定有沒有記錯 …… 我沒記錯他今年五年級了。 「他們下課的時候在走廊外笑我,說我愛打小報告,說我笨 …… 他們都針對我,可是我沒有 … 他們誣賴我 … 我沒有打小報告」說到這她更生氣了。「我每次想到這個都會生氣,現在班上同學也都在我背後說我壞話 … 不喜歡我」 「小明現在有跟你同班嗎?」我得確定一下他壓力源是不是在他身邊。 「沒有,他轉學了 …… 去年就轉學了」 「也就是說小明已經不在學校了,但是你還是常常想到這件事,想到就很生氣,也覺得同學會跟小明一樣嘲笑你、不喜歡你,這樣嗎?」我試著整理一下整個脈絡,好搞清楚發生什麼事。 「對,我覺得班上同學都不喜歡我。」 在與小雅見面之前我與輔導老師聊過,老師表示二年級的事情當時老師就已經介入處理,也跟小明談過請他不要再取笑小雅。事實上後來也確實很少聽到小明特別針對小雅有哪些欺負的舉動,加上他早就轉學了,不能理解為什麼小雅現在還一直再提幾年前的事。至於現在,有時候確實同學只是看他一下,或是在他附近說話,但不見得是在談論小雅。對於小雅總是覺得別人再談論他一事,學校也確實很困擾,不好處理。 這種我們一直記得之前不愉快的事,重覆拿出來提的例子其實不少 ( 花個三秒想想就會發現我們自己也常這樣 ) ,只要沒有影響正常生活,大多還在正常的範圍。加上小學生口語中互相罵來罵去、或誰不跟誰好的情景,每一節下課都在發生。一般來說有時候過個幾天或幾個星期,他們就會自己和好了。 但如果這記憶一直困擾著孩子,或許就需要進一步協助。 我請小雅畫下他當初被欺負時,印象最深刻的畫面,他畫下了印象中被笑的圖 ( 圖一 ) 。圖中可以發現一個人正在嘲笑著小雅,這畫面可能這幾年來一直歷歷在目,縱使是和現在的朋友相處,也常會想著這件事,影響正常的人際關係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