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25的文章

強迫症不是「想不開」!科學家發現大腦裡的「強迫迴路」!

圖片
  來自 NeuroscienceNews 網站 Brain Circuit That Forces Behavior Into “ Repeat Mode ” Identified 文章的與心得分享。   有興趣者可以到網站看原文。   我們常在諮商室裡,看到雙手洗到脫皮、或是因為出門前檢查瓦斯檢查了兩小時而遲到的案主。   見到他們時總是眼神充滿挫折的說:   「我好痛苦。我知道門鎖好了,但我腦袋裡就是有個聲音逼我去檢查。我到底怎麼了?」   ▋是意志力問題嗎?   研究發現強迫行為,可能是大腦裡有條特定「線路」短路了。   可以想像成大腦裡有一個「重複按鈕」。   這個按鈕一旦啟動,就會強制你的行為進入一種「無限輪迴」的狀態。   科學家鎖定了一條關鍵的神經迴路,這條迴路直接連接了大腦的兩個關鍵區域:   起點(發動機):下視丘( Hypothalamus ) 這裡不經過思考,直接發出強烈的生理訊號,驅動你執行「檢查」、「洗手」等行為。   終點(感受區):外側韁核( Lateral Habenula, LHb ) 專門處理「負面情緒」和「不舒服感受」的區域。   ▋為什麼洗完手、檢查完不會安心,反而更焦慮?   研究解釋了為何明明做了儀式,卻得不到真正的解脫。   實驗發現,當這條迴路被啟動時,小鼠會產生一種「內部不舒服的狀態」。   也就是說,你以為你在追求「解除焦慮」的儀式,但大腦的神經迴路卻把你帶向了「不舒服區域」。   大腦並不是告訴你:「做這件事會快樂(獎勵)。」 大腦其實是發出警報:「我很焦慮,快去重複做這個動作,否則不舒服感會持續!」   這就是大腦的錯誤反應。   但往往只能得到短暫的麻痺,隨後被更強烈的焦慮感捲入下一個循環。   ▋實驗老鼠的重覆動作   當下視丘→外側韁核 這條迴路被啟動。   實驗室裡的老鼠,寧願無視食物和同伴,也要瘋狂挖土。   牠們不是想挖土,牠們只是被這個「不舒服迴路」綁架了,被迫重複動作。   想透過挖土減少不舒服。   就像案主想透過洗手舒緩不適感一樣。 ...

身體之橋:身體知道,你沒發現的創傷故事

圖片
  上一篇文章 《淡淡的不安》 提到身體幫我們承載創傷記憶。   今天來談談利用 Somatic Bridge 與記憶連結。   Somatic Bridge ,我把它稱作身體之橋。   是個好久以前我就會的技巧,直到 Phil 的再次提醒,才體會它對創傷工作幫助有多大。   ▋ 身體會替你記住創傷   替你那些記住你以為已經忘了的事。   大多數來諮商的人,都以為 「自己不記得那麼多痛苦的事是好事」。     但很多案主卻都在重複同一個故事:   「我不知道為什麼,我就是很緊繃。」   「我明明沒事,但胸口一直痛。」   「我沒有畫面,我什麼都想不起來。」   你以為你不知道原因。   但你的身體知道,而且它一直都在告訴你。   Somatic Bridge 也就是身體之橋, 就是打開這道訊息的鑰匙。     ▋ Somatic Bridge 是什麼?   為什麼它能處理「你說不出來的痛」?   Somatic Bridge 是一種使用「身體感覺」作為切入點的創傷治療技術。   它不是挖記憶、不是催眠,也不是逼你回想過去。   它是溫柔從你的身體反應找出創傷記憶。   我們的身體會記得創傷記憶,一種你以為你忘記,但身體沒有忘記的記憶。   有些創傷是在語言能力發展之前發生的、有些創傷發生了但我們說不出來。   身體幫助我們記得了這一切。   ▋ Somatic Bridge 是怎麼運作的?   Somatic Bridge 的每一步都要建立在安全、穩定、尊重的前提下。   1. 找到現在最強烈的身體感覺   悶住、刺痛、堵住、發熱、坐立不安、想逃跑、想縮起來。   找到這些感覺。   2. 把注意力停在那裡,一點點放慢   不是壓抑,是給它空間,慢慢感覺它。   3. 覺察一下有沒有不一樣   感覺這些感覺有沒有變化,或是有想到哪些記憶 ?   有沒有注意到任何不一樣的地方 ?   4. 問身體一句很關鍵的話: ...

淡淡的不安可能是創傷

圖片
  有時你並不知道那是什麼? 只是淡淡的不安。 今年重上EMDR訓練師Philip Manfield的Flash technique課程時,看到了這樣案例。 一位婦女沒有在害怕。 只是淡淡不安,胸口常緊了一下。 隨著治療的進展, 發現自從幾年前先生過世後, 這現象就常出現。 不論是治療師或案主, 都常忽略這種淡淡不安的現象。 ▋這是身體在幫我們承載記憶的反應 創傷 不總是劇烈的。 不總像Flashback閃回那樣強烈。 有時, 與我們的身體連動 安靜又細微。 常常淡淡的悲傷、淡淡的不安, 或當外界一通來電鈴聲、一個旁人表情,身體就出現不適。 ▋讓我們不舒服,卻又說不出原因 只因為身體記得一切。 胸口的悶,是曾經的防衛。 胃的收縮,是沒說出口的恐懼。 呼吸變淺,是對未知的警戒。 ▋創傷讓我們的迷走神經系統變得警覺 它在幫助我們, 也在消耗我們。 即使平靜,也仍在戒備。 這種淡淡的不安,不是想太多。 是大腦在說:「要小心。」 身體在說:「事情還沒結束。」 療癒,從自我察覺開始。 當你能注意那股不安, 而不急著驅趕。 ▋正念的覺察它、感受它,軟化不安 慢一點, 感覺在呼吸, 感覺胸口起伏。 感覺這股不安。 同時讓我們告訴身體、告訴大腦 事情已經結束了,穩定時間感。 透過時間定向, 讓安全感慢慢長回來。 創傷不會永遠控制我們。 藉由時間定向與正念覺察, 讓那份淡淡的不安 被看見、被穩定, 不安會逐漸軟化成提醒。 越來越淡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