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續性悲傷障礙:如何面對喪親之痛,重拾生活希望
「走進超市時,過去兩人熟悉的歌曲在耳邊響起,我的眼淚猝不及防流下。」
愛與失去是人生中兩個極端的情感體驗。
失落與淚水往往在你最平凡的日常裡悄然出現。
或許你只是在挑選牛奶,突然響起某首熟悉的旋律,記憶湧上心頭,讓你情緒瞬間潰堤。
對許多人來說,喪親之痛或深刻的失落,就像一款無法從心底刪除的 App,任憑時間流逝都不一定能將它移除。
這樣的悲傷持續過久,就可能是延續性悲傷
▋什麼是延續性悲傷障礙?
延續性悲傷障礙(Prolonged Grief Disorder)是指在失去摯愛後,長期持續深陷悲痛、懊悔或失落無法自拔的心理狀態。
美國精神醫學學會(APA)已將此情況納入精神疾病診斷準則,顯示它並非「想開就好」的簡單問題,而是一種需要正視與處理的心理挑戰。
▋常見的情緒與心理表現
自我認同崩潰:覺得自己的一部分也隨著離去的人一同消失,無法再感受到存在感。
懷疑與否認:腦海裡反覆浮現「他(她)還會回來」的念頭,無法相信事實已成定局。
逃避回憶:看到曾一起去過的咖啡店就下意識繞路,以免再次觸動傷痛。
情緒大幅波動:上一秒還能勉強微笑,下一秒卻淚如雨下。
麻木與疏離:變得對生活提不起勁,宛如把自己關在玻璃罩裡,與外界隔離。
難以重回日常軌道:熟悉的地方彷彿佈滿地雷,每一步都需要深呼吸才能勉強走過。
▋為什麼時間不一定能治癒一切?
許多人都聽過「時間能治癒一切」這句話,但在延續性悲傷障礙的情況下,時間可能只會將傷痛暫時掩埋,未必真正消解。
再次聽到、看到或感受到與「那個人」相關的任何線索,過往的痛楚就會頓時爆發。
悲傷宛如一條暗流洶湧的河流,或許表面暫時平靜,但河床裡仍然有暗潮涌動。
正面看待並處理悲傷,而非一味壓抑,才是長遠之計。
▋EMDR:給創傷記憶重新更新消化的機會
EMDR(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) 是一種心理治療技術,能幫助人們重新處理創傷記憶。
很多時候,延續性悲傷與創傷記憶交織,像一段無法停止播放的影像。
透過誘導雙側眼球移動或其他感官刺激,打破大腦對創傷記憶的過度連結,讓情緒強度得以減低。
EMDR 不僅適用於 PTSD(創傷後壓力症),也常用於處理哀傷、焦慮等困擾。
如果有需要可以尋求EMDR的協助。
▋面對悲傷的自救與他助:5個必備心法
1.容許自己哭泣
眼淚是一種有效的情緒宣洩方式,並非軟弱或無能。
2.自我提醒:現在是 2025 年,我在這裡
不斷告訴自己,身體已來到現在的時間與場景。雖然記憶可能停留在過去,但現在的你依然擁有力量去感覺現在。
3.傾訴與支持:走出孤獨的圍城
跟朋友、家人甚至是網路上的支持團體聊天,你會發現世界上有很多和你一樣,正在為悲傷奮鬥的人。
4.逐步重返日常:從小目標開始
先嘗試走進那家曾帶來回憶的咖啡店,或是拿起曾經喜歡的興趣。一步步跨過心裡的障礙,你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堅強。
5.檢視內心需求:需要時就尋求專業
如果悲傷真的持續太久,請尋求專業協助。
希望透過這些方式,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,走出悲傷。
Apple podcast
Spotify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