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聽見你的聲音~淺談腦內聲音

圖片
       這篇文章其實很久以前就想寫了,但因(ㄊㄨㄛ)故(ㄍㄠˇ)耽擱。今天我們來談談腦內聲音與part的概念。來談話的案主中,有非常大比例的人腦袋中會有一些「聲音」。扣除掉腦部功能的器質性病變(腦部功能問題太複雜先不提!!),那聲音從哪裡來呢?又會說些什麼?依據Haunted Self: Structural Dissociation And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Traumatization一書作者Onno Van Der Hart的說法,這些聲音其實是結構性解離所造成。生活中遇到強烈的痛苦時,因為自己難以承受,會分離出一些部分來幫助我們因應這些痛苦。解離所分離出來的部分被稱之為part。這些part有時候不只是聲音,偶爾會伴隨一些行動出現。我們來看看下列幾個例子: 1.聲音:你做的事情都不重要,不要做些沒意義的事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6REkKLLJGE 就像影片中的小美一樣,聲音會告訴你不要想東想西,不要做些沒意義的事。於是我們可能在工作、求學中,腦海一直有聲音責備你,久而久之你就越來越對自己沒自信、消極。以小美為例,或許他有一個part是來因應媽媽對他的責備。小美分離出來的part會叫她不要做些沒意義的事,這是沒用的。藉此來減少媽媽(或權威人士)的責備。 2.聲音:別人都可能會背叛你,不要交朋友。 有些時候人們腦內的聲音會一直提醒他,每個人接近你都是有目的的、都會傷害你。這些聲音之後會讓你越來越擔心與人交往,讓你越來越退縮。 3.聲音:你這個廢物,怎麼不去死一死!!!! 很遺憾,這種聲音其實很常出現。幾乎所有有自我傷害過的人,腦內都或多或少出現過類似的聲音。         究~竟~~這些聲音想要幹嘛呢?我們又要如何應對呢?有些治療師會請案主去忽視這些聲音,減少這些聲音對我們的影響。這時候我通常會問案主說:「如果你想要跟一個人講話,然後發現他沒在聽時,你會怎麼做?」答案多半是越講越大聲,來吸引對方注意。沒錯~這些part發出聲音本來就是要跟你說些話,不然你以為他出現幹嘛!!他要跟你說話,然後你裝作沒聽見,想當然爾如果你第一次聽不見,它會大聲一點...

淺談魂囚西門與解離

圖片
~暴雷一時爽,以下有魂囚西門、分裂滿滿大雷~ 這一陣子心理界的朋友都在關注魂囚西門這部電視,戲劇水準不錯,劇情也流暢,加上它是台灣少數以心理師為背景,內容也在講心理治療的戲,整體來說是不錯的片子。如果仔細看片尾名單還可以發現,劇組有請心理師來當顧問,非常用心。戲劇播出後,很多治療師或學者在網路上發表很多對劇的解析,像是依附、催眠、未竟事物等等。不過對DID常常輕描淡寫的帶過,這個常被社會大眾誤認為是精神分裂(現在正式名稱為思覺失調),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神秘又複雜的心理疾病。DID的正確名稱為解離性身分障礙症(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,DID),一般大眾多以多重人格或人格分裂這名稱來描述它。 何謂DID? 我們在劇中可以發現一開始大家都覺得余秀淇被沈金發鬼魂所附身,最後才發現所謂的沈金發鬼魂其實只是余秀淇另外一個人格。DID對於大眾就是這麼神秘(或邪門!!!),怎麼可能一個人會有兩個人格(對於DID的身分分裂有很多種說法,這裡統稱「人格」方便大家閱讀)。相信大家都對於一個人隨時會變化成另一個人,帶點好奇與恐懼,因為外表看起來分裂出來的人格與民俗所稱的附身看起來有87%像。有的分裂出來的人格還有自己的姓名、脾氣、聲音語調,甚至飲食喜好(阿,這不就是附身嗎?)。是滴~外人看起來,怎麼樣都像附身。究竟大腦發生了什麼機制出現這些人格的身分、喜好,目前科學還無法全面解釋。但對於DID為何出現,漸漸開始有跡可循。「一般」來說,DID狀況會發生在一個人身上,多半是這個人從小受到長時間的身體、口語、或性的虐待與忽略,尤其如果施虐者是父母或父母知情而無所作為,這種情況下產生DID的機率會比較高。劇中的余秀淇這種突然被嚇到而出現另一個人格的,我比較少聽說。如果諮商時發現像余秀淇這種之前都沒有別的人格,突然受到驚嚇出現另一個人格。我會懷疑他腦中之前就有別的人格存在,只是我當時沒發現。實際上很多DID患者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其他人格,他只會覺得時間片片斷斷或是感覺怪怪,因此患者不一定會直接跟你講他有DID。這時治療師就可能會判斷錯誤,把DID判斷成其他疾患(EX:雙向情緒障礙症(躁鬱症)、思覺失調或邊緣型人格)。DID的盛行率約為1~2%,以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來說應該也有個230000人有DID!!!!也許很多治療師都默默遇過了DID也說不定。 如何與...

可以請你讓我看一下你的內褲嗎?淺談EMDR與偷拍

圖片
這篇文章議題比較嚴肅一點,所以我只好寫得有趣一點來中和一下肅殺之氣!! <文//吳立健心理師> 你知道日本的手機沒有辦法靜音拍照嗎?傳說是因為擔心日本太多紳士(變態)在電車上偷拍的緣故,所以日本買的手機拍照時就會有「啪嚓!」很大的聲音。因此想要偷拍的人便無法隨意的偷拍。咦~~剛剛我有說「變態」嗎?沒錯,剛剛我的確說了變態一詞,當我們發現偷拍者時的第一個反應,就是罵他變態。但偷拍(學名為窺視症voyeuristic disorder)這件事不僅是個人議題,還關乎於被偷拍者的感受、以及法律問題,背後甚至有更多道德良知的評斷。近年來新聞上幾個月就會有一件偷拍事件(這還是有被抓到然後上媒體的),上了新聞後大家會嚴厲譴責或罵他,然後呢??然後就沒有然後了!幾個月後,又出現另一個偷拍事件,周而復始。 我們假設偷拍跟斯斯一樣有兩種(1)一時好奇而偷拍,隨時可以停下來。(2)知道這樣做不好,但是停不下來,需要透過持續偷拍來滿足。(1)我們就不討論了,今天我們單純來討論一下(2)。如果要將(2)視為窺視症的範疇,窺視症:「 指個人對未經同意者的性衝動,訴諸窺視行動,或這些性衝動或幻想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、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。 」簡單來說就是自己以偷拍來滿足自己的性衝動,明知道偷拍不好,但是被性衝動所驅使無法停下來。直到被抓到、上了媒體、甚至被判刑,都無法停下想偷拍的慾望與衝動。而這樣我們會視為他是病人?還是變態?還是變態的病人?我們回過頭來想,偷拍對受害者來說確實可惡,但如果偷拍者自己也很痛苦、無法停下來呢?你會怎麼看這些人?社會大眾又怎麼看這些人?事實上我們不會視那些受憂鬱症所苦、無法工作的人為「懶惰的病人」。那窺視症是否被加諸了過多的道德重量?這是個大哉問,我並不認為偷拍者不需要接受法律的制裁,而是除了法律的制裁外,如果這是一種疾患。是否除了制裁外,他們也應該得到適當的幫忙。近來報章媒體常有偷拍的新聞,也陸陸續續出現有這些困擾的人來求診。實際上會自願求助偷拍者,多半是屬於第二類,知道自己錯了、停不下來,希望可以得到協助。這些人其實或多或少都會透露出,知道這些行為很丟臉,讓自己跟家人蒙羞,但是自己真的停不下來、克制不住,也求助無門。 對於窺視症的諮商確實較難處理,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EMDR對他的處理(呼~寫了快1000字總算進入重點)。EMDR對於衝動控制類...

我不要家裡多個人~淺談發展性創傷

圖片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文//<<吳立健心理師>>        我在近半年諮商時發現的一個巧合,這巧合可能跟案主帶來的問題全然不相干,但不舒服的感覺卻強烈烙印在案主身上。就是……「家裡突然多了一個人住進來」,這人指的是父母的男女朋友(俗稱:叔叔或阿姨)。這邊與一般我們提到的繼親家庭不一樣,繼親家庭指的是父母的再取或再嫁。然這個住進來的人和父母親沒有婚姻關係,就只是男女朋友。男女朋友的意思更進一步指的就是,這個「人」可能隨時會換。當爸爸或媽媽換了男女朋友後,這個住進家裡的「人」就換了。家一直以來被我們視為安全的地方,一旦家裡多了個人,家就再也不安全。當父母親因為有人身亡或離婚時,這個家會變成只有一個大人,隨著時間過去,大人們有時會再找下一個伴侶,這很合理。然而因為伴侶與父母沒有婚姻關係,他可能會「暫住」在家裡,這對於家裡的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家的被入侵。就算案主已經二、三十歲,這種被忽略感還是深刻的埋在心裡。        多半這種時候身為孩子的,都會反對這個陌生叔叔/阿姨的進入家庭,他可能先對父母表示討厭這個人,與父母親溝無效後,就會開始對這人行為不友善或是把自己關在房間、甚至不回家。孩子與父母親嘗試溝通的過程,經歷了一連串挫敗,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意見不被採納(就是不要讓那人住進家裡),或是受到父母親責備(沒有禮貌、不乖...

談談EMDR治療時間與FLASH技術

圖片
這篇算是簡單的速寫,就沒有太多認真地引用了 大家隨意看看就好 最近有些人來做EMDR時常問我要做幾次? 又或者是說?怎麼還不進行眼動??? 這是好問題,雖然心理治療常說國外收費(EX:100鎂UP)很貴又如何 國內已經收很少了~BALA~BALA 這雖然是個好問題 但現實是我們站在台灣,1600~2500的價位,一個月四次 可能會占掉一般上班族一個月1/3~1/4的薪水 因此每次來談者都很希望可以快點眼動 不過,除非單純特定議題(EX:車禍後的驚嚇反應) 一般來說我最少可能會評估3次左右才會進行眼動相關療程 就是來談者可能會花掉三次診療費,來收集資料 !!!!!!!!!!!!!!!!!!!!!三次診療費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 沒錯,就是三次診療費 因為如果沒有仔細評估,就貿然進行後續治療 (就是俗稱的眼動,其實不只眼動而已,後續也很複雜) 效果會不好 BUT~現實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個~BUT~ 謹慎的評估爾偶會讓來談者有些經濟負擔與疑慮 我前幾年的的經驗發現,自己來談者流失多半在前1~2次諮商中 等到經過3次開始進行EMDR簡單的正向練習後,來談者就容易穩定出席(我都自嘲我在集氣,氣還沒集完對方就跑了) 以前我多半會先教他們一些平靜技巧(SAFE PLACE)、正向資源技巧 來讓他們感受一下EMDR是如何運作 效果不錯,總覺得少了些什麼? 對來談者來說 畢竟SAFE PLACE和紓壓冥想表面上還是有些類似 「腹式呼吸、冥想、放鬆訓練雖然有效,但我花2000多來這裡練習幹嘛!我回家可以自己練啊~」 有次來談者脫口而出的話,讓我印象深刻 雖然他們知道這些對他們有用,但經濟負擔與可以回家練習(現在很多手機APP可以練習)的交互作用下 他們希望可以從諮商中得到更多幫助 後來我偶然接觸到FLASH Technique之後,發現FLASH與呼吸、SAFE PLACE等技術一起配合效果很好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...

EMDR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 與 成癮

圖片
文//<吳立健心理師>         讀了「 對成癮行為不再有興趣 」後,突然想要補充一下(建議先看完對成癮行為不再有興趣)。這裡面除了EMDR的標準程序外,多提到了Feeling State Therapy(感覺狀態療法)與DeTUR(對促發情境、渴求減敏感)兩種程序。Feeling State Therapy(以下簡稱FST)是從連結成癮行為與正向情緒感受,之後測量其關聯強度(0~10分),再進行雙側刺激來減敏。因為我沒有實際用過FST所以就不班門弄斧的詳細介紹了。另一個程序DeTUR( Desensitization of Triggers and Urges reprocessing)簡單的來說,就是 1.      先深植入未來正向、令成癮者感到舒服、有意義的正向感受(當然是不使用成癮物質的正向感受,你一直酗酒很舒服那種正向不算喔!!是非使用這些物質有的正向感受,EX:我是個好媽媽、我可以讓兒子驕傲、我可以抬頭挺胸上班了,此類的正向感受。) 2.    植入完正向感受後,找出日常生活中可能引起你注意、甚至重覆成癮行為的刺激(EX:想戒菸的人,每次走到超商看到菸都想買,這就是刺激驅力。有賭癮的人,在街上看到彩券行就會想走進去下注,這也是刺激驅力;要減肥的人路上看到雞排攤,這還是刺激驅力。是的,對於有成癮行為的人來說,到處都是刺激驅力!!!)。DeTUR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找出你想戒除的成癮行為,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現的刺激驅力,實際上有成癮的人只要接受到這些刺激,大腦容易失去理性,只要想接受這些刺激。這時候你的意志力大概就跟衛生紙一樣,軟綿綿不堪一擊。 3.    針對設定好的日常生活容易出現的刺激驅力,進行雙側刺激減敏。當然除了這三項之外,前後還有很多步驟,為了閱讀方便短摘了這三個大工作項目。         關於 DeTUR 的介紹可以看一下超連結的介紹。         回到關於癮的部分,我從Jim Knipe與Robert Mil...

買大買小!下好離手~淺談EMDR與賭博成癮

圖片
***以下案例經過案主同意而大改編*** 「我爸媽已經跟我拒絕往來了,他們覺得我沒救了……也不可能會改了……我可能真的沒救了……太太也走了………孩子………我只剩一個人了」阿榮默默低著頭說。 「你是說你花了很多時間賭博,家人因為不諒解你,都離你而去。太太也帶著孩子離開了嗎?」我知道問這些事情很白目,對方都已經很痛苦了,我還繼續蒐集基本資料。 「他們都覺得我沒救了,我自己也覺得自己沒救了。我根本戒不了賭,每次告訴自己要忍住,前幾天有信心戒賭,但是不到幾天我又會跑去下注。我已經說要戒賭好幾年了,一直讓我爸媽與太太失望。這是我最後一次機會了,再戒不了我真的沒救了」阿榮用絕望的眼神看著我,眼神中似乎又希望可以從諮商得到些幫助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這是賭博成癮的一個例子,我和阿榮花了很多時間來了解他在賭什麼,怎麼下注的,發現他賭的是地下型簽注,可以用電話下注、金額自己控制。談話過程中,我發現阿榮是想要戒賭的,但每一次的信心滿滿總是抵不過慾望的誘惑。每次的發誓戒賭都讓他進入戒賭>忍耐>失敗>再戒賭的無限循環,復發次數多了,家人再也不相信他想戒賭,甚至連他也開始不相信自己。阿榮告訴我「慾望來的時候,真的很難忍住」,立誓不再賭博時都是沒有慾望的時候,當慾望激起到無法忍耐就會破戒。實際上這也就是成癮難以治療的原因,人類的意志力,在癮慾面前根本不堪一擊,癮慾將人的尊嚴與意志力毫不留情的擊碎。 我決定把焦點放在「處理慾望」上,也就是減少慾望的上升,讓自己的意志力有辦法去戰勝慾望。跟「愛上不該愛的它?淺談EMDR對戀物症的幫助」文章中一樣,我們找出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勾起阿榮去賭博的情境,從0~10分用簡單的數字來表達慾望,沒有賭慾是0分;完全克制不了賭慾是10分。阿榮出現賭慾的情況如下: 1. 下班坐捷運,一個人滑手機時。 賭慾8分 2. 走在路上看到樂透彩券行時。 賭慾7分 3. 發現自己戶頭還有錢時。 賭慾5分 4. 想到自己有欠朋友錢時。 賭慾4分 找出這些容易引起慾望的源頭後,再利用EMDR的眼動來協助他各別削弱這些賭慾。這些賭博的慾望是很主觀的,有欠人家錢時想賭(想翻盤),沒有負債時也想賭(無債一身輕)。去挑戰想賭博的信念並不是我的目的,我的目的是「減少慾望」。 阿榮的摘錄反應如下: 「請想著發...